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一年到头,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顿扁食

分类:特别报道 作者:王选 整理时间:2021-06-13期刊:《读者·原创版》2021年2期 阅读数:人阅读

大年三十儿吃饺子,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但我的老家西秦岭一带,在那天吃扁食。

我特意在网上搜了一下“扁食”二字,解释是“福建地区常见小吃,通常和拌面同食”;再看图片,明显就是馄饨或者饺子嘛!这么一查,心里就有点儿替我们的扁食打抱不平了—在我们老家,扁食就是扁食,饺子就是饺子,就好比葱是葱、蒜苗是蒜苗,两码事。

年三十儿的早晨,是被稀稀拉拉的鞭炮声炸开的。

天上下着雪末子,落在瓦上,落在柴草上,有一层“唰唰”声,细密、清脆,像雪的针脚在大地上绣鞋垫。

父母一早就起来了。母亲在厨房生了两窝灶火,一窝烧水,水开后焯白萝卜丝。白萝卜丝脆生生的,跳进水里,没一会儿就软了,就透明了,就有甜丝丝的味道了。另一口锅里,水也翻滚着,吐着泡,哈着气,母亲把切成块的肉放进锅里,水才消停了一点儿。下料,八角、花椒、桂皮、肉蔻,撒半把盐,丢几片生姜,盖锅盖,大火,慢慢炖起来。案板上的盆子里装着豆腐干、粉条、油饼、酥肉。

厨房里弥漫着的水汽把母亲裹住了,她说话,看不见人,只有声音,瓮声瓮气的,从厨房里传出来,湿漉漉的。水汽从门缝、窗户缝涌出来,白马一般,翻过屋檐,消散了,了无踪迹。

忙着忙着,就到下午四五点了,开始准备包扁食。

包扁食要先擀面。舀两三碗面,用温水和,水里加碱面。和面得控制好水,水多了,面团软;水少了面又硬,擀不开。

揉面很重要,面越揉越筋道,揉到最后,都能揉出面粉的筋骨。揉好的面扣在盆下,发酵一阵儿,然后才开始擀。

擀扁食皮和擀饺子皮不同:饺子皮是把小面剂子擀成茶盅口大小,圆形的;擀扁食皮则要先将面团整个擀开,擀一大张。

母亲干了大半辈子农活儿,胳膊有力,擀面时,擀面杖和案板撞击的“咚咚”声,隔着大门都能听见。三妈来我家串门,一进门就笑着说:“你擀面使那么大劲儿,跟剁柴一样,半个巷道都能听见。”

母亲笑而不语。

擀面是门手艺活儿,很多人能把面团擀开,可擀不圆;擀圆了,又薄厚不一;薄厚一样,又太大,手拿不住。

母亲将面团擀开,擀成一大张面片,薄厚适中,圆圆的,把整个案板苫住了。然后在面片上撒一层玉米面,防止面片黏到一起,再像折纸扇子一样将面片折成一个长条,再用刀,将面片切成比手掌心小点儿的梯形。对,是梯形,不是方形,更不是圆形。切好的面片,就是扁食皮。

把扁食皮装进簸箕里,端到堂屋用盆扣住,以防风干。母亲又钻进厨房,准备扁食馅儿。一般是豆腐鸡蛋的,也有香菇或白萝卜的。将菜馅儿剁碎,用肉臊子一拌,再加入调料。这个程序跟拌饺子馅儿差不多。

以前家里穷,除了洋芋、大葱、白菜,再无其他蔬菜。要买菜,得去集市上,可家里那么忙,哪儿有时间去赶集。有时,实在馋,等一个雨天,母亲会包扁食,没什么做馅儿,便切些洋芋,拌了白菜。扁食上桌,一咬,满嘴洋芋。

“你这是洋芋疙瘩,哪里是扁食?”父亲边吃边唠叨。

母亲是不示弱的,回道:“有吃的就好得很,还挑得不行,想吃好的,到集上下馆子去啊。”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你扎我一下,我戳你一针,互不相让。那顿洋芋扁食,我吃了两碗,到下午,胃里跟装了个土疙瘩一样,回转不过来。

备好馅儿,母亲就开始包扁食了。在我印象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包过扁食,他大男子主义严重,是不屑于在锅碗瓢盆里费周折的。

小时候,母亲和父亲吵架,母亲赌气,去外婆家转娘家,好些天没有回来。我和妹妹尚小,不会做饭,饿得嗷嗷叫唤。在祖父家蹭了两顿饭后,父亲终于下厨,给我们做了一顿扯面。那个香啊,让人至今难忘。父亲还嘚瑟地说:“离了你妈,我们三个人也能吃好喝好,让她到你舅婆家住着去,看她能住到啥时候。”

这顿饭后的第二天,母亲就回来了,她怕我们饿着。母亲进了门,都没正眼看父亲就钻进了厨房。后来,母亲去外面打工,家里留父亲一人,他图省事,给我们吃机器面,顿顿浆水面,没多少营养,我们瘦得不行。

大年三十儿母亲包扁食的时候,妹妹在一边帮她。父亲在厨房贴灶神像,我贴对联。这么多年,贴对联的活儿被我承包了。父亲老怕我贴错,提醒说要把字认准了—有一年,下庄有人贴对联,把“槽头兴旺”贴到了厨房门口,自己没发现,被大年初一来串门子的人看见了,传出去,成了全村人的笑话。

贴完对联,我也帮母亲包扁食。包扁食是个巧手活儿,有些人没那个悟性,比如我妹妹。她学了好多年,终于会了点儿,但包出来的形状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给母亲当帮手,母亲老说她帮倒忙,包的是烂菜疙瘩。我虽然不敢说心灵手巧,但包出来的扁食还是能看过眼的。

母亲常感叹说:“把你的手给你妹妹就好了,瘦,手指长,指甲好看。你看你妹妹的,跟了我,手背跟肿了一样,像个癞蛤蟆。”

妹妹一听自然不高兴,開始和母亲争论,说母亲和父亲偏心,啥都向着儿子。父亲从厨房过来,听见妹妹的话,说:“我看不偏心,你哥放了十来年牛,你才放了几天?”

妹妹开始耍小孩子脾气,嚷嚷着“不包了”。

母亲笑着说:“不包了好,我安然点儿,你到厨房去给我们调料碗。”

他们这么说的时候,我在一旁听着偷笑。把扁食皮摊在手掌上,馅儿放于其上,扁食皮对折,把边儿捏紧,双手拇指、食指提角,中指摁着往上推,“挽手”,右手中指撑出一个孔,两角对在一起,捏紧,一个扁食就包好了。关键的是“挽手”,用语言没法表述,就在那一瞬间,原本梯形的面皮就被挽成了金元宝的样子。吃了“金元宝”,来年一定有好运。一颗扁食,又一颗扁食,鼓鼓的,憨憨的,后面的边儿翘翘的,很神气;中间那个孔,开水能穿过,扁食就容易熟。

饺子跟扁食的形状真不一样,再怎么玩花样儿,饺子看着都是一团,躺在簸箕里,懒懒的;扁食才不是呢,是坐着的,有模有样,眉开眼笑。齐齐摆下来,横平竖直,有点儿“沙场秋点兵”的意思。

它们浑圆的肚子里满满装着一家人的心愿。它们的心眼是通的,就像西秦岭的人家,心里总是亮堂的,日子再苦,吃了这碗扁食,浑身又来了劲儿,明天还有个奔头。

下扁食。扁食熟了,用笊篱捞两碗,浇上臊子。人千万不能先吃,一碗献到堂屋供桌上,一碗献于灶头。

一家四口人,还有灶神,大家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吃起了年夜饭—扁食。父亲和妹妹爱吃干的;母亲老是说干的吃不饱,要吃带汤的;我吃一碗干的,再来一碗带汤的。干的、带汤的,都好吃啊。

有几年,母亲出去打工,到了年三十儿,没人包扁食,我们就吃面条,或者去祖母家蹭饭。那时候,祖母还没过世。虽然肚子吃饱了,但母亲不在,家里总是空落落的,也热闹不起来。为了生活,为了多挣点儿钱,母亲在遥远的他乡给别人家包扁食,她虽然能吃上,但总是觉着不香,她还惦记着千里之外的我们。

也就是在那几年我才知道,母亲,对于一个家有多重要;也才知道,所谓“年”,就是有母亲在身边,把一碗热腾腾的扁食端上来的时刻。那份温暖,让人的眼眶里含满了泪花。

我们吃着扁食,21英寸的老式彩电里播着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一年又一年》,背景音乐是熟悉而温馨的《春节序曲》。屋子外面响着别人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厨房里传来肉香味儿,桌上的蜡烛跳跃着金黄的光芒,门扇上贴着大红的“福”字,风把雪花吹成了春天的台词,暮色把山河紧紧搂在喜庆的怀抱里。

一年又一年啊。

吃完扁食,我们要去祖父那儿,和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一年了,我们终于团聚了。祖辈们看着子孙个个安康,光景如意,有的挣了钱,有的生了孩子,有的事业进步,也便满心欢喜。他们苍老的面庞被烛光映亮,那么慈祥,那么亲近,让人想流下眼泪。

我们想他们,他们也想我们,一年了,终于可以在一起了,哪怕只有短短三天时间。我们在一起,一家人,祖祖辈辈,骨血之亲,源远流长,没有什么比在一起更让人心里踏实和满足的了。

上一篇:布法罗序曲

下一篇:年三十那顿饭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王选 已更新 9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