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旅行真的能使人改变吗

分类:百家杂谈 作者:桑桑姐 整理时间:2021-06-13期刊:《读者·原创版》2020年8期 阅读数:人阅读

现在一提起旅行,好像到访过的国家数量与偏僻程度,自然形成了一条“鄙视链”:欧美游的瞧不上东南亚游的,喝南极冰块浸威士忌的瞧不上在米其林餐厅里“咔咔咔”拍菜的。

但是旅行者们都认为:旅行使他们成为更美好的人。

他们集体挥毫泼墨,写下了诸如《再穷也要去旅行》《不顾一切去旅行》《死在路上也不错》《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等极具煽动性的文章,来告诉还在原地的人们:饭吃不上不要紧,旅行是人生头等大事。你们再不远行就老了!

周作人《雨天的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百余年前,有一位精通茶道的艺术家,在一次旅行中,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地点茶啜饮。有人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他答得妙:“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吗?”

旅行难道不是生活吗?旅行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段,而非生活的对立面。

在当下的流行语境中,旅行是困顿人生的解药—“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有些事你现在不做就永远也不会做了”“不去会死”“三步两步就是天堂”“旅行改变人生”……

无比漫长的人生中,如果一年几次十天半月的旅行真的能让你从一个有各种缺陷的人变成更完美的人,那还要心理学、教育学干吗?全都出门晃上一个星期,回来病全好了。普通人一年旅行60天,那生命中余下的300多天,难道都是虚度吗?

我身边的朋友们都是旅行圈的行家,为旅行杂志撰稿,出版游记,上旅游节目,编写《孤独星球》,去世界的犄角旮旯,比一般的旅行爱好者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旅途中。你说旅行爽不爽?当然爽,但对人的本质产生了多大的改变?我暂时存疑。因为即便不旅行,他们依然是那样的人。或者说,人对世界抱有的理念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旅行经历。

我上周接待了一个远道而来的“驴友”,他正在环游世界的途中。吃饭的两个小时里,他兴高采烈地描述着自己在各地的见闻。

“坎昆的海真好啊,在那里潜水的感觉完全不是东南亚可以比的。

“因纽特人捕鲸你还没见过吧?鲸鱼肉太腥了,我不喜欢。

“阿拉斯加的极光,跟照片拍出来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他感叹,在国外,他临时要去一个山顶露营直播日出,便跑去一家户外用品店里买了顶帐篷过夜,用完之后,拿着小票回去退了,一分钱没花。而在国内时,他就是饭局必到、嘴里豪爽、从不埋单,还酷爱攒别人的发票报销的人。告别时,我微笑着看着他,说:“你风餐露宿几万公里,倒是一点儿没变啊。”

一个生活中爱占小便宜的人,不可能在旅行后突然拥有豪爽气;一个习惯每日把计划表精确到分的人,不会选择来段闭眼撞大运的旅行;一个生活中极端追求品质的人,也不可能看上0元购物团的“免费”旅游;一个在生活中戾气、怨气重的人,出了几次国门突然就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他们依然背负着自己的习气东奔西走,囚犯逃到世界尽头也会随身携带他的小监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的人在哪里都是颠沛流离。每到一地,安放好身上的重壳,嘈杂仿佛远去,有重获新生的错觉,然后呢?如果在旅行地待上一年,你猜从前遇到的难题会不会卷土重来?从旅行地回来的兴奋与顿悟,不过是生活的又一针鸡血。

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在童年的时候拥有了一个自我的内核,往后的人生经历,无非是一层层按着那个内核的形状包浆。旅行便是这包浆中的一层,也許看上去更光滑圆润,但核一直在那里。仅有极少数人,能对自己从前的人生毫无眷恋,拥有打碎重来的决绝之心。我相信,这样的人即便从不旅行,依然会在别的机缘下自我进化。

有时我们应分清“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如果旅行是你的需要,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那么就去享受旅行,无须赋予它过重的期望与意义。

如果你想通过旅行去解决生活里的难题,去寻找所谓的安全感、梦想、勇气,甚至用它来逃避现实生活,那么你一定会失望—它就是生活本身,那扇没有推开的门终究还是会矗立在你面前。

《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阿兰·德波顿说:“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也许你会发现,只要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心,你所在城市里从未踏足过的地方,也像世界尽头的乌斯怀亚一样令人心动。

改变你的并不是几次旅行,而是你幸而拥有一颗愿意对世界敞开的柔软的心。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桑桑姐 已更新 1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