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市野之间的文学社群

分类:文学史话 作者:何湘 整理时间:2022-05-22期刊:《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3期 阅读数:人阅读

湖南湘潭,梁为湘州时改湘南为湘潭,始建湘潭县,以湘潭县内的昭潭得名。昭潭在昭山下,其名与山同义,潭水澄湛如墨,深不可测。湘潭在清朝时,为湖外壮县,财赋甲列县,民庶繁殖,曾有“小南京”“金湘潭”之誉。民间传说官于此地者,不贪不滥,一年三万。湘潭城中至外围十余里,“皆商贾列肆,及转移执事者肩摩履错,无虑数十万人。其土著农甿合巨亿计。孔子所谓庶哉富矣之邦与。”(陈嘉榆、王闿运等修纂《[光绪]湘潭县志》卷六,岳麓书社2010年版)湘潭一乡,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脉悠长。此地士人聚集,诗人辈出,清代嘉庆之前“吾乡诗人自顺治朝以至乾隆,相续不绝。如郭幼隗、王山长、唐魏子、陈沧洲、张湘门、张紫岘诸先生先后辉映,紫岘至嘉庆初犹存。”(罗汝怀《绿漪草堂集》文集卷十五,《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17册)嘉庆之后,又有石承藻、秦关、张礼、罗汝怀、郭汪璨、王闿运等后辈承继而下。无论从地域环境、经济状态还是人才积累,都为湘潭雨湖诗社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地域文学现象或事物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总会沾染文学环境的气息和色彩,其现象与事物亦能成为观摩当地文学生态的一面镜子。雨湖诗社组成之后,展现出地域文学社群的共性,其活动与延续体现出一定的重复性,同时也发散出独特的光华。

一、 市野之间的文学现场

湘潭之雨湖与凤竹庵为文人墨客常雅集会聚之地,这两个场所除了风景秀美,在位置上还存在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市不近喧,野无伤寂”。雨湖,在湘潭北,湖水纯清泓深,湖景清新秀美。湖湘著名耆老邓显鹤曾题咏雨湖:“天与诗人境,春风湖上亨。盈盈一水阔,无数柳条青。古寺落清磬,远山开画屏。坐看明月夜,瑶瑟鼓湘灵。”附近的潭市热闹兴盛与雨湖的清静秀雅相映成趣。而位于雨湖之后湖的凤竹庵,是最适合观赏后湖美景以快登眺的胜地,也有别于一般的乡土寺庙,凤竹庵为中心的里巷一直为文化氤氲风雅汇聚之所。湘潭名门张氏家族中的代表诗人张九钺曾记载:“吾邑城西烟云缥缈之胜,后湖(即雨湖)为最据。后湖全胜崇构砀基快登眺者,凤竹庵为最。庵自前明为新安商众捐地基,国朝初年节中大师苦行募化四修始成。见邑王了庵先生、节大师传诗联尚存巷中。嗣张湘门先生与吾祖南麓公屡偕名流觞咏于此,号‘凤竹诗社与‘城东岸花亭社并著,四方冠盖、骚人韵士望以为归。邑人士亦多读书其中,然则此巷关系湘南名风雅夙区,非他琳宫兰若所得并也。”(《紫岘山人全集》外集卷六《重修凤竹巷募化功德序》)《[光绪]湘潭县志》载雨湖位置与状貌:“(湘潭)北第二潭,潭水纯清,重倍凡水。匠制铜钲,必取此水淘之。干宝所谓:于注水,其声清越者也。潭水泓深,下见游鱼,然估舟鳞次,殊为嚣杂。至于通阛交阓,娭舟饮巷,津柳江梅,昵烟媚水。自石嘴以下,坊市三重,工商十万,笙歌砧杵,昼夜喧阗,湘浦通沟,辟为后湖,亦谓之雨湖。上为烟柳,堤外多园寺。嘉庆时,官士文宴每集凤竹庵,即徽商汪程所建。门临湖脰,四山环翠,王山长所云:市不近喧,野无伤寂者矣。”(《[光绪]湘潭县志》卷四上)

雨湖诗社对其主要集会现场——雨湖或凤竹庵和集会活动诸多描绘,如:

频年别雨怅纷纷,古寺花开又送君。(《集凤竹庵送秦百二之粵东》)

空有落花满庭院,春愁诉与杜鹃知。(《凤竹庵漫兴》)

猩红犹带露华湿,花界玲珑路不遥。《凤竹庵看海棠》

张礼的《题雨湖雅集图》组诗相对全面细致地呈现了雨湖形貌和社集活动:

春云酿春雨,春雾湿春烟。一夜雨初涨,平湖望杳然。遥知画檐际,多在绿杨边。花底吟诗客,分明小洞天。

凉云吹不散,面面拓窗纱。竹色碧堕地,水光红碎霞。朅来云外寺,醉倚雨前茶。日暮不归去,吟声出藕花。

湖光与岳翠,指顾豁双眸。不负一轮月,还登九面楼。白云山径晓,黄叶寺门秋。几度题糕兴,狂歌最上头。

帘阴撒微雪,老树不模糊。清兴几人共,高怀千古俱。合将雨湖集,写入云林图。唱和松陵辈,当年似此无。

雨湖诗社的雅集场所处于市、野之间,常相唱和。从创作条件和心理上说,既不近喧,利于社员闲逸赏景,静心创作,又无伤寂,不会因为过于偏僻,交通与集合不便,也不会因为过于冷落萧条,冲淡了休闲的气氛,影响了娱乐的心情。从创作内容看,诗人们描绘雅集场所的诗句中,湖光山色皆备,高楼古寺雅逸,自然之境与人工之景有一定的结合,场景开阔丰富,不拘泥闹市里的一园一院;景象清逸有致,并不存在野外的芜乱冷僻,可谓得市野之利。

二、 市野之间的创作队伍

康雍年到嘉庆年间直至道光初年,雨湖诗社一直绵延。如嘉道年间雨湖诗社参与者有秦关、张礼等,皆爱慕风雅、博学通史,工诗善文之人,其中诗技杰出者尤能才思敏捷,八面应敌。而这些参与者来往于市野之间,有些居于市,与时杰名士有一定联系,相比其他湖湘偏僻诗社,雨湖诗社活动影响力较大、成员名声传播较快且广;而相比省城等大诗社,诗社成员们地位并不显要,居住趋向多归于乡市或安于乡野,能减少一些虚浮应酬,而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创作,并保留了自己的野兴逸气和诗歌个性,萧然淡泊、自得其法。

张礼字兼山,号谦庵。早年失怙,家道中落,妻与一子俱亡。家贫喜读书,不慕荣禄,不事生产,弃科举制艺,工骈体文字。以开馆收徒及撰谀墓文字谋润笔之资为生,抚养孤侄及寡嫂。其人才捷品端、学富才瞻,嗜好吟咏,其诗婉转舒放,醇厚雅正,为时所称,公卿士女俱诵其诗。游其门者亦甚众,诗僧觉慧尝从之学诗。吴登鸿序称:其与人也,辄慷慨出肺腑,虽饥困不屑干人。得名三十年,自公卿暨闺阁士女,皆能诵其诗。四方名流,无不闻声景慕,倒屣相迎。谦庵视之泊如也。著有《谦庵诗抄》十一卷,又曾刊《三诗僧遗稿》。雨湖社兴,衣冠韦布并集邑令,“或爱慕风雅,招宴公庭。礼状貌敦朴,往来其间,独萧然如在物外。所居巿廛湫隘,即其中设讲肆,处之怡然,望而知为高人。祁寯藻来督学时,爱慕之,为序其诗。同邑黎吉云志其墓”。

秦关,字百二。父秦天键,字启齐。“(秦天键)以虎丘诗为王昶所知赏,名满吴越中。商盘等俱与纳交,倜宕自喜。尤习史事。子关,字百二。专为排偶,文典博工,巧为诗,亦专取配俪。尝应乡举,经义文及诗策皆对偶,无单句。考官惊其藻丽,终以破体取为副贡生。时南丰曾燠招致才士,请为书记。名满淮海,归家与张礼、吴登鸿唱和,号‘雨湖诗友。”

吴登鸿,字俪樵,一字笠樵,诸生,工诗。“馆留田(今湘潭县花石镇内)王氏最久,故其乡之人多能诗。与雨湖社者聚散不常。惟登鸿居城,张礼居市,聚多而诗亦多。年八十犹作细书,诗人中最为老寿。有《原上草》。子禹甲,字河槎。举道光壬午乡试,诗有家法。”

雨湖诗社诸多来自市野之间的诗人,才华过人,情趣高雅,在地方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又积极推动诗社的进展。道光十二年(1832)吴登鸿为秦关《九面楼诗集》作序,云:“吾湘雨湖社作手颇多,类皆八面应敌之将,而余最心折者莫若秦百二、张谦庵两先生。”雨湖社友郭云麓、杨春台对张礼等人亦誉之不释口。罗汝怀存诗《十月十七日偕酉原宗弟携幼子萼访宗兄朋高叟看菊有序》,序中记载了一位名为高世旗的老朋友,中年投身商市,谋生奉母。因为其母偶然见菊而喜,高叟遂开始种菊。远致佳种,秋天灿烂盛开于阛阓中,独有人外之境。其时在道光初年,雨湖诗社犹盛。诗社中十多位诗人,每岁秋季约至高世旗的菊园,醵饮看花,赋诗以赠。诗人中张观察壶山昆季、张谦庵诗老最为著名。

三、 市野之间的复演活动

绵延至道光初年犹盛的雨湖诗社,社集活动不断,作品林立,多关于悠游湖山,赏花观景,饮酒话别等。绝大部分活动是一种复演活动,周期性的重复,产生的是类似的文学体验与创作经验。与其他地域的文学社群活动相差无几,雷同类似。

如周期性地在花朝日、立春日、二月二日、六月廿四日荷花生日、九月十九日聚集,除日祭诗,不定期地雨湖消夏、书屋消寒、倡议社员各携一壶一碟饮凤竹庵作蝴蝶会,寒食酬赠等。《雨湖联吟集》《雨湖唱酬集》也因此而创作。

不过有些活动还是呈现出独特性,与市野之间的这块地域存在紧密联系。湘潭地区荷花遍布,盛产莲子,民间亦有为荷花作生日之习俗。嘉道年间雨湖诗社曾刊行社人诗作集为社刊,以荷花生日为主题,但此社刊《荷花生日诗》今已遗佚。罗汝怀《绿漪草堂集》诗集卷九载:“五十年前雨湖社为荷祝嘏,歌咏之。吾邑雨湖诗社刊,有荷花生日诗本。作者数十人,贺蔗农先生与焉,计今无一存矣。”贺蔗农,为贺熙龄(1788—184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著名学者,為晚期湘系经世派代表人物之一。

虽然过程或者复演过程进行重复的每一步骤,不过,重复也“以某种方式包含着经验”(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有些意义就是靠经验层层累积起来的。重复也是一个讨论连续性、永存性和重现性的视角。

时至道光末,湘潭罗汝怀等人欲重组雨湖诗社以稍延先辈风雅之绪,他感觉“高韵康雍久寂寥,雨湖吟社又沈消”,他回忆嘉道年间的雨湖诗社“诸老既殁,雨湖诗社嗣出,岁会月要,转视前辈为盛,士夫、韦布、土著、流寓杂然并进,盖时方殷盛,物力充裕,诸君优闲无事,借此销日。大抵流连光景,求工欢娱。人既不齐,诗亦不居一格。”(《绿漪草堂集》文集卷十五)罗汝怀这段回忆往昔雨湖诗社的话语正是总结了它的各种特点:一、 雨湖诗社的重复性。雨湖诗社绵延了多个时代,即便消歇一段时间后,又总会嗣出,足见处于市野之间的雨湖文脉不绝,风雅承袭。二、 雨湖诗社的娱乐休闲性。清代中期,国家相对太平,湘潭地区又“时方殷盛,物力充裕”,有此安逸稳定的社会背景,大家衣食无忧,悠闲无事,都借组建诗社休闲娱乐,雨湖民众在物质殷盛的基础上生成风雅而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此,市是雨湖诗社的物质基础,野为其精神享受。三、 雨湖诗社成员的多样性。社员身份不仅限于士子文人,而是“士夫、韦布、土著、流寓杂然并进”,甚至还有也岸上人、竹轩上人此类出家诗僧,社员并不拘泥特定阶层,也不局限于市或野,在只注重文字酬唱、诗艺交流的诗社里,市野之间各个阶层的文人实现了在某种意义上的和谐与融汇。四、 雨湖诗社社作风格的多元性,因为“人既不齐”,诗亦“不居一格”,不再寻求同种格调,而是趋于多种诗风。

从嘉庆到道光再到咸丰年间,湘潭雨湖诗社来于市野之间一直承袭风雅,文脉流长,成为一个优雅的地方传说,雨湖诗社某种意义上成为检验当地文化发达与否的标杆;而且在雨湖诗社的存在和发展中,打上了地域政治经济、社会时尚、文学风气等各方面的印记,发散着独特的光芒,亦可成为研究地域文化的一面镜子。

[本文为教育部青年项目(18YJC751018)、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7K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何湘 已更新 1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