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一)

分类: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 作者:钟振振 整理时间:2022-05-22期刊:《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5期 阅读数:人阅读

经常有网友给我发微信,发邮件,将他们在阅读古典诗词中读不懂的地方告诉我,希望我给予解答。我也尽量给他们以我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朋友说,既然你已付出了这样辛勤的劳动,为什么不整理成文,发表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受益呢?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特此借《古典文学知识》杂志的一方宝地,开设这样一个专栏,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欢迎读者朋友们提问。说得不对的地方,也望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1) 泥忆云

网友柳五问:钟老师您好。请教一下:“泥忆云”是什么意思?我在《海藏楼诗》里读到“年年泥忆云”,网上查到唐代佚名诗有“谁知泥忆云”,清代郑珍诗有“有如泥忆云”,都理解不通。

钟振振答:清末民初郑孝胥《海藏楼杂诗》其十九云:“汤赵走相语,南皮昨已薨。郁郁此老翁,其意宁乐生。一生抱忠节,旧学颇殚精。惜哉如纨扇,秋至难施行。公常称我诗,谓非世士能。江湖虽浩荡,隐愧知己情。年年泥忆云,今日殊幽明。病中必见恨,此恨终冥冥。”清郑珍《乡举与燕上中丞贺耦耕长龄先生》诗云:“文学无贵贱,师弟有因缘。当公领解日,我始双鬌悬。公名丽中外,孺子心已笺。时从乡先达,一问庆历贤。有如泥忆云,何人识肫颛。……”这两首诗中的“泥忆云”,都是用唐李贺诗:“谁知泥忆云,望断梨花春。荷丝制机练,竹叶剪花裙。月明啼阿姊,灯暗会良人。也识君夫婿,金鱼挂在身。”李贺此诗是组诗四首中的第一首,组诗的题目是《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谢,复继四首》。谢秀才地位不高,其妾另攀了高枝。从诗中“也识君夫婿,金鱼挂在身”二句可知,其妾所改从的是一位大官。他的地位,与谢秀才有云泥之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妾因后夫而贵,如今的地位,也与谢秀才有云泥之别。故所谓“泥忆云”,是比喻地位低的人忆念地位高的人。郑孝胥诗是悼念晚清重臣张之洞的,鄭珍诗是呈上贵州巡抚贺长龄的,就地位而言,张之洞比郑孝胥,贺长龄比郑珍,要高得多。故二郑诗中分别用“泥忆云”来比喻自己对张的怀念或对贺的仰慕。

(2) 辕伏

网友碧水青山问:清人顾曾煊《华原风土词一百首》里,有一首写北魏梁祚的诗:“夺席谈经老尚能,牺爻麟笔有师承。遗书辇致平城邸,辕伏高年合被征。”请问“辕伏”是什么意思?

钟振振答:“辕伏”是两个历史人物的合称。“辕”是辕固生,“伏”是伏生。“生”是尊称,即先生,有学问的长者。他们两位,有几个共同点:其一,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其二,都是今山东人。其三,都有着以九十多岁的高龄被朝廷征召的荣耀。《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记载:“及今上(汉武帝)即位……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诗经》)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又载:“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汉景帝)时为博士。……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顾曾煊诗所赞扬的梁祚,则是北魏时期的著名经学家。《魏书》卷八四《儒林传》记载:“梁祚……笃志好学,历治诸经,尤善《公羊春秋》(《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郑氏《易》(东汉郑玄注的《易经》),常以教授。”顾诗末句“辕伏高年合被征”是将梁祚比作辕固生和伏生,说他也该以高龄被朝廷征召。“合”,应该的意思。

“辕伏”并称的用例,除顾诗外,我们还可以举出明人黄克缵《数马集》卷五〇《祭邢封君》文:“维济南多名儒兮,有伏生与辕固。咸行年九十余兮,授诸生以章句。……彼汉代之辕伏兮,畴五福之咸具。”清人汪由敦《松泉集》诗集卷一八《寿黄昆圃先生八十》:“共钦辕伏传经叟,岂羡松乔注箓仙。”王嘉曾《闻音室诗集》卷四《徐古愚老屋课孙图》四首其二:“东皋数亩结庐深,辕伏传经异代心。”王芑孙《渊雅堂全集》编年诗稿卷一五《郑芥园淦求生挽诗》:“所怕彭聃期,又驾辕伏上。”李兆洛《养一斋集》诗集卷四《正月四日访张怀白闻薛雯伯方称七十觞回舟赴之未至塘头十里许而冰合北风又厉步不能前舟中无俚率成二律俟至江阴寄之》二首其一:“朝廷旦晚求辕伏,好护辉山媚泽姿。”陈寿祺《绛跗草堂诗集》卷一《题连城童若星孙灿澹志诗草》:“王韩无后辈,辕伏有高年。”都可以参看。

(3) 南宋韩元吉词《六州歌头》咏桃花词

网友独酌月下问:钟教授您好。请教一下:我在《词林万选》里读到韩元吉的《六州歌头》有“前度刘郎”,记得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也有“前度刘郎”,网查“前度刘郎”是成语,没搞懂。

钟振振答:独酌月下网友您好!南宋人韩元吉的《六州歌头·桃花》词:“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支。绣户曾窥。恨依依。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销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请注意标题。这是一首咏桃花的词。宋代的咏物词中,咏花卉的特别多。而咏花卉的词中,又有不少是用同一个套路,就是将有关这一花卉的故事性典故,以及前人吟咏此花卉的名篇名句,融化在一起,并构思出一个新的爱情故事来。这种做法,打个比方,有点“东北乱炖”的意思,用各种不同的食材,炖一锅鲜美的汤菜。当然,也不都是有头有尾的爱情故事,有些只是与爱情相关的情境、片段。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词这种文体在一开始就多抒写男女之情,而花又多用来形容、比喻美女的缘故。这类词,往往将花拟人化为各种类型的美女。

具体到韩元吉的这首词,由于咏的是桃花,便融化了几个与桃花有关的故事,特别是与桃花有关的诗的故事。“前度刘郎”是其中之一。唐人刘禹锡是唐顺宗时期进步的永贞革新运动的骨干,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逐出京城长安,到今天的湖南,十年后才召还。这时,朝中的官员多是他离开京城后,由他的政敌们提拔任用的了,自然在政治上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他借着看玄都观(一处道教宫观)桃花的由头,写诗发牢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当政者知道了很不高兴,又把他贬到偏远而蛮荒的广东去了。又过了十二年,这时刘禹锡已经回到了京城,重游玄都观,而世事沧桑,观里已经没有桃花了。于是他作了《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这两首诗,本是政治讽刺,与爱情无关,但它们用了一个与爱情有关的典故:东汉时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两位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二人怀念家乡,为此而苦恼,仙女只好放行。二人回到家乡,发现已经过了十世。见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亦作《幽明录》,同书异名)。这浪漫神话传说中,有两个情节与桃相关:其一,二人入山既久,无食饥饿,遥望山峰上有桃树,遂攀登此峰,摘桃充饥。下山后便遇上了仙女。其二,二人与仙女成婚之夕,有一群仙女带着桃来祝贺。刘禹锡姓刘,而玄都观里种有桃树,故诗人借用刘晨故事自称“刘郎”。“前度刘郎”,意思是前番来过此地的刘郎。

正因为有这样一层转弯抹角的关系,词人们乃将刘晨的典故与刘禹锡的诗句混合着使用,于是我们在宋词里可以读到许多这样混用的篇章。如贺铸《渔家傲》(莫厌香醪斟绣履):“倩问尊前桃与李。重来若个犹相记。前度刘郎应老矣。行乐地。兔葵燕麦春风里。”周紫芝《鹧鸪天·和刘长孺有赠》:“闲院静,小桃开。刘郎前度几回来。”王灼《酒泉子·送诣夫成都作》:“锦水花林,前度刘郎行乐处,当时桃李卧莓苔。又重来。”张炎《南浦·春水》:“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刘将孙《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人生几许。且赢得刘郎,看花眼惯,懒复赋前度。”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为韩元吉的这首词作总结:这是一首咏花词。这首词里的爱情故事不必是,甚至可以说必不是词人自己的真实的爱情故事;而只是按照此类词的惯常做法,虚构出来的一个具有典型性、包含人之常情的爱情故事。明白了这一点,举一隅而反三隅,宋词中许多同类型的作品,也就不难读懂了。

(4) 南宋辛弃疾词《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

网友雷焱雄问:《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阳关莫作三叠唱,越女应须为我留。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江州。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钟老师能帮我讲一下这首词中的典故吗?

钟振振答:焱雄网友您好!古诗词中的典故,一般分两大类。一是语典——语言类典故,二是事典——故事类典故。诗词中所用的字和词汇,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都是前人用过的,见于以前的文献。因此,宽泛地说,几乎所有的字和词汇都是语典,都有出处。但这样去理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我们一般不把字和词汇,特别是常用的字和词汇视为语典,只把很少数个性化色彩特别强烈、在特殊语境下出现的语言搭配视为语典。例如,“闹”这个字,这个词汇,不算语典;可是如果你写诗词说“枝头闹红杏”,那就是用语典了。因为“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的原创,有“专利”的。说白了,语典就是语言“专利”,有知识产权的,尽管并不曾申请,也不收使用费。我们称它为语典,是对原创者的尊敬。故事类典故,比較容易判别,就不说了。

您举的这首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辛词最好的笺注本是邓广铭著《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首词里所用的语典和事典,邓先生都注了的。但此类严谨的学术著作,往往只引文献,不作文本解读,一般读者未必看得懂,我就给邓先生当一回业余的助教吧。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光宗绍熙初,当时辛弃疾罢官闲居在今江西上饶,在一个饭局上为当地一位名叫余禹绩(字伯山)的朋友而写。

“故倦游”,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长卿(司马相如字长卿)故倦游。”倦游,即厌倦了为做官而离乡背井在外奔波。说自己,说对方,都说得通。当然,这是牢骚话,当不得真。

“阳关莫作三叠唱”,《阳关三叠》是唐代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诗,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首,被谱为送别的歌曲,传唱天下。

“越女应须为我留”,用唐代韩愈《刘生歌》诗:“越女一笑三年留。”原诗是说刘生到了今浙江绍兴,为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在绍兴留了三年。

这两句串起来讲,应该是余伯山将要离开上饶到外地去做官了,词人表达惜别、挽留的意思:还是不要唱送别的歌曲啦,您应该为了我而留下来啊!这里用韩愈诗而稍有变化,不是我为越女留,而是希望越女为我留,把朋友比作“越女”。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说:饭局上陪酒的美女(歌妓)啊,还是不要唱送别的歌曲啦,替我把朋友留下来吧!(话外音:还是你们女神有魅力,留得住人吔!他不会为我这个糟老头子留下来的!)诗的语言是有弹性的,两者都说得通。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解读,因为它更符合饭局的氛围。拿朋友开开玩笑,更显出彼此关系的融洽,更富有生活情趣。当然,这也只是表达了一种人之常情,朋友并不会因此而真的留下来。

“青衫司马且江州”,用白居易《琵琶行》,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说也罢。文献记载,余伯山绍熙年间在江州任州学教授(本州的教育局长兼官办学校的教师)。从词人用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的典故,可以推断他这首词即写于余伯山将赴江州上任之际。

“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用北宋西昆诗派领袖杨亿《杨文公谈苑》里记载的一个故事:宋初韩浦(即韩溥)、韩洎兄弟俩都能写古文,弟弟韩洎瞧不起哥哥韩浦,对别人说:我哥哥的文章,好比简陋的茅草屋,只能遮遮风雨;我写文章,才是“造五凤楼手”!这话传到韩浦那里,韩浦托便人给韩洎捎去一批蜀笺(古代四川出产的精美纸张),并附诗一首:“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意思是说:益州(今四川成都)浣花溪出产各色各样的精美纸张,有人寄了些给我。老哥我也用不着它(我文笔粗陋,不配用这么名贵的纸),还是送给你去添造“五凤楼”吧(你不是自夸文章华美吗?华美的文章写在华美的纸上才合适)!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或许是因为余伯山的弟弟们(余字伯山,“伯”是老大)都有一定的文学才华,也都不服气大哥的缘故。二句字面是说:您的几位弟弟真可笑,个个都以文章高手自居!言外之意:您才是余家兄弟当中既有才华,又有度量,低调做人,不自炫耀的!辛弃疾真是高明的作家。你看他这词收尾收的!说一半,留一半,兜了个圈子来夸朋友。如果把话说完全了,或直截了当地从正面来夸朋友,就剥夺了读者思考的空间,剥夺了读者回味的余地,从而也就剥夺了读者的阅读快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时候,写诗词不妨稍稍设置一点阅读障碍,不一定要让读者一读就懂。一读就懂,弄不好就一览无余,反而索然无味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唐代的联句诗

下一篇:写本和写本学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钟振振 已更新 24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