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玉屑霏霏落眼中

分类:禅诗精赏 作者:周裕锴 整理时间:2022-05-22期刊:《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5期 阅读数:人阅读

犹在半途

琼花一夜满空山,天晓皆言好雪寒。片片纵饶知落处,奈缘犹在半途间。(释守端《因雪》,《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卷三)

北宋临济宗杨歧派禅师中,白云守端的诗颇有特色,他的《蝇子透窗》《子规》《法华山居十首》等,都称得上是佳作。这首《因雪》是一首咏物诗,也如《蝇子透窗》一样借物喻人,充满禅思哲理。

白雪,皎洁晶莹,既可象征灵台的纯洁无染;茫茫一片,又可象征万法的空无寂灭。守端这首诗以雪拟人,又开出咏雪的新境界。“琼花一夜满空山,天晓皆言好雪寒”,琼花,雪花的美称,形容其如美玉般玲珑莹澈。空山,空无人迹的山林,这是禅院之所在。这两句是写景,从“一夜”写到“天晓”的过程,一夜大雪之后,空山银装素裹,如琼花遍满,人人皆称道如此好雪,如此高寒。从后两句反回来看,这前两句其实暗含比喻,以雪满空山、人皆称赞隐喻禅僧修行的境界,既高洁又空寂。

后两句写雪花飞落的情况,“片片纵饶知落处,奈缘犹在半途间”。表面上看,这仍是在咏物,继续描摹雪花的状态,但其句式却显然带有议论的意味,表达的哲理呼之欲出。何以言之?“纵饶”,连词,意谓纵然,即使,与“犹在”组合成上下关联的句子。“奈缘”,犹怎奈,表示惋惜意。两句是说:片片雪花即使知道该落到何处,怎奈其体态轻盈,还在半空飘来飘去,总落不到目的地。合前两句来看,整首诗似乎由庞居士一段公案演绎而成。唐于编《庞居士语录》卷上:“士(庞居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守端的法孙圆悟克勤便在《碧岩录》中评唱过“庞居士好雪片片”公案(见卷五第四十二则)。

守端不关心庞居士公案中“落在甚处”的问题,却假设即使雪片知道当落之处,仍然避免不了因轻浮而落不到地的尴尬。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半途”三字,这是禅门语录中常见的成语,意思是工夫不到家,理解不到位,或是觉悟不彻底,即所谓“一知半解之悟”。《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總在拄杖头上。直饶会得倜傥分明,只在半途。若不放过,尽是野狐精。”同卷又载:“举盘山语云:‘光境俱忘,复是何物?师云:‘直饶与么道,犹在半途,未是透脱一路。”白云守端自己与禅僧答话,也曾用“在半途”之语,如《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卷二:“僧云:‘啰逻哩,啰逻哩。师云:‘犹在半途。”同卷又载:“僧云:‘却请和尚道。师云:‘恁么禅客,且在半途。”

正因为“在半途”三字的出现,这首咏雪诗变成了谈禅诗,语气也由歌颂变成了批评,前面称赞的“好雪寒”,好高洁高寒的境界,最终却依然不过是“在半途”而已。因此,这首诗不仅由咏雪而至谈禅,并且由谈禅而至告诫,即告诫禅僧须知向上一路,切勿落在半途中,修行而不懈怠,觉悟定须彻底,方能透脱。

玉屑落眼

盖覆乾坤似有功,洞然明白又无踪。其如未识无踪处,玉屑霏霏落眼中。(释慧空《雪中和僧偈》,《罗湖野录》卷三)

这首诗偈又见《雪峰空和尚外集》,题为“和慧知微雪韵”,“盖覆”作“覆盖”,“又”作“却”,“处”作“意”,“玉屑”作“屑玉”。慧空禅师,福州人,俗姓陈氏。参谒草堂善清禅师,契而得悟,后开法于福州雪峰东山,属临济宗黄龙派南岳下十四世。南宋诗人曾几有诗赠给他:“江西句法空公得,一向逃禅挽不回。深密伽陀妙天下,无人知道派中来。”(《罗湖野录》卷三)称赞他得到“江西”(代指黄庭坚)的句法,能写出禅意深密的“伽陀(诗偈)”,可惜无人知道他诗偈的渊源是从江西宗派中来。这首《雪中和僧偈》就是其“伽陀妙天下”的明证。

什么是“江西句法”呢?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慧空这首咏雪诗,就实践了这一诗法,即把古人的陈言嵌入自己的诗偈,点铁成金,成为自己诗偈的有机组成部分。先看偈的头两句,“盖覆乾坤似有功,洞然明白又无踪”,从字面意义上看,第一句写大雪茫茫覆盖乾坤,所谓瑞雪兆丰年,故于生民似有大功,第二句写白雪皑皑,天地一片光明透亮,但细看又空无踪迹。然而,这里所用的词语,皆有禅籍的出处。“盖覆乾坤”或作“覆盖乾坤”,《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漳州罗汉桂琛和尚《明道颂》曰:“拶破面门,覆盖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古尊宿语录》卷十二《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禅师语录》:“尽被汝盖覆乾坤,尽被汝自由自在,皎皎明白,何劳汝上来下去。”云门宗三句中亦有“函盖乾坤句”。至于“洞然明白”,出自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更是禅宗的经典言句。《人天眼目》卷二:“圆悟曰:‘本真本空,一色一味,非无妙体,不在踌躇,洞然明白,则函盖乾坤矣。”所以,头两句咏雪,处处双关禅理,双关一色一味、囊括乾坤的佛法,双关本真本空、简易明白的“至道”。需要注意的是“又无踪”三字,这是理解诗偈的关键。在禅宗看来,佛法禅理的真谛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参禅须得体悟白雪无踪的妙谛。

再看后两句,“其如未识无踪处,玉屑霏霏落眼中”。“其如”,意为怎奈,无奈。两句是说:怎奈没有意识到雪花无踪的妙处,致使雪花飘过就如玉屑霏霏一样,蒙蔽了眼睛。在禅宗的话语中,有个著名的比喻,叫作“金屑虽贵,落眼成翳”。金屑比喻佛经文字义理。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把佛经教义比作落在眼中的金屑,不仅不能体现其价值,反而成了造成眼病的罪魁。《景德传灯录》卷七兴善惟宽禅师:“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贵,在眼亦为病。”《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侍云:‘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又作么生?师云:‘将为尔是个俗汉。”慧空禅师用白色的玉屑来比喻雪花,而明眼人都可看出,这里的“玉屑”是对“金屑”的点化改写,也使用了黄庭坚的“点铁成金”法。“霏霏落眼”的“玉屑”虽然轻柔,但仍会“成翳”“为病”,与“金屑”并无二致。慧空就这样用“玉屑落眼”的形象把咏雪和谈禅的主题串接起来。

综合整首诗四句来看,咏雪所寓的禅理大致应是:佛法涵盖乾坤,周遍世界,洞然了达,简易明白,然而其一切皆归于“无”。若不识“无”的妙谛,则佛法本身也会成为眼里的病翳,即觉悟的障碍。这也许正是慧空“深密伽陀妙天下”的表现吧。

林间黑甜

一味林间饱黑甜,尽教气焰日炎炎。不将无病自求病,多是解粘添得粘。粗有芋煨如懒瓒,更无锥卓似香严。枕边留得青山在,雨后层层翠滴檐。(释宝印《山中书怀》,《丛林盛事》卷下)

宝印禅师,蜀嘉州人,俗姓李氏。华藏安民禅师法嗣,属临济宗杨歧派南岳下十六世。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奉诏住持径山,号别峰。《丛林盛事》《云卧纪谈》有几处纪其事,《嘉泰普灯录》卷十九载其生平和语录,陆游《别峰禅师塔铭》更详载其生平。

宝印这首《山中书怀》是七言律诗,写禅僧山居生活,多用丛林故事,对仗工稳而灵活,饶有禅意。首联“一味林间饱黑甜,尽教气焰日炎炎”,意思是说:我只管在清凉的山林间睡饱大觉,任凭他赤日炎炎,气焰火热。黑甜,俗语,指酣睡。《冷斋夜话》卷一《诗用方言》:“南人謂象牙为白暗,犀为黑暗……又谓睡美为黑甜,饮酒为软饱。故东坡诗曰:‘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

颔联表明自己的生活观念,“不将无病自求病,多是解粘添得粘”。参禅之人,往往要询问祖师,如何能去除烦恼,如何能解脱束缚。如《景德传灯录》卷三第三十祖僧璨大师:“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提问的僧人就是无病求病,解粘添粘,自寻烦恼。上句的“无病求病”四字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七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师:“一日谓众曰:‘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下句“解粘”,意谓解脱执着、粘着,出自鄂州黄龙山诲机禅师公案:“师曰:‘某甲曾问岩头,头曰:你还解救糍么?救糍只是解粘。和尚提起皂角,亦是解粘,所以道无别。”(《五灯会元》卷八)“解粘”常与“去缚”连用,为宗门习用语。《碧岩录》卷一第一则《圣谛第一义》:“达磨本来兹土,与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铲除荆棘。”因此,宝印表示自己不会刻意去消除禅病,刻意去追求解脱。

颈联写山居的生活极为简朴,乃至贫困。“粗有芋煨如懒瓒,更无锥卓似香严”,两句又用禅典。懒瓒,即唐高僧明瓒。《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南岳山明瓒传》载相国邺公李泌前往南岳拜见明瓒:“瓒正发牛粪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跪捧尽食而谢。”《林间录》卷下亦记懒瓒煨芋事,与《宋高僧传》不同。香严,即香严智闲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袁州仰山慧寂禅师:“师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当然,宝印的山居生活未必真如懒瓒煨芋而食,香严贫无立锥之地,此处只是借禅典而极力形容而已。

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枕边”对应“黑甜”,“青山”照应“林间”,而“雨后层层翠滴檐”的清凉,则是反衬“气焰日炎炎”的热恼。进一步而言,诗的首尾表明,禅僧睡时为“黑甜”,醒后有青山;睡时日炎炎,醒后雨滴檐。首尾两联的白描与中间两联的用典,结构对称,从不同角度抒发了禅僧山居的情怀。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周裕锴 已更新 25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