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世说新语·文学》的赋篇

分类:解之说赋 作者:许结 整理时间:2022-05-22期刊:《古典文学知识》2022年1期 阅读数:人阅读

刘义庆《世说新语》引赋篇计17处,外加刘孝标注文引赋篇2处,计19处,见录《言语》(2处)、《雅量》(1处)、《赏誉》(1处)、《品藻》(1处)、《任诞》(1处)、《轻诋》(1处)诸篇,而相对集中于《文学篇》中(计12处)。书中共涉及赋篇有屈原《离骚》、司马相如《大人赋》、曹植《铜雀台赋》、嵇康《琴赋》、左思《三都赋》、潘岳《秋兴赋》、孙绰《遂初赋》《天台山赋》、庾敳《意赋》、庾阐《扬都赋》、袁宏《北征赋》《东征赋》、王珣《经王(黄)公酒垆下赋》、束晳《饼赋》、顾恺之《筝赋》等,除引述屈原、司马相如各一处,余皆魏晋中人赋作。除正文引录,书中注引两处均在《文学篇》,分别是“支道林、殷渊源俱在相王许”条谓“《才性》殆是渊源崤、函之固”,引左思《魏都赋》“崤、函帝王之宅”;“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条,引曹植作《铜雀台赋》本事,或征名实,或言才华,于赋篇本身没有评析的意义。所以能够提供该书载记“谈赋”特色及其内涵与意义的,相对集中在《文学篇》正文引录的赋篇。

我尝以为《世说》中谈赋,是其时风尚所致,也是谈玄品文的附带内涵,其中的意气所寄、有意无意、高奇见贵等谈赋说词,已有学者专门探讨(参何新文《清谈与赋谈——从〈世说新语〉看两晋士人的辞赋评论》,《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然落实于其谈赋涉及的赋篇,于谈玄,于赋史,尤其是变汉人赋法而呈现的魏晋风度,或可于中窥得些许趣味。兹录几则《文学篇》中述及赋篇的文字,并作疏解: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

同类记述又见《文选·三都赋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所谓“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考究其因,一方面因《三都赋》词富才高,能经世致用,诚如《世说》同篇所载孙绰(兴公)所云“《三都》《二京》,《五经》之鼓吹”,以彰显其羽翼《五经》的功效。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可参读《晋书·张华传》所载,张华《鹪鹩赋》成,因“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名声始著”。其中名士的推挹所构成的名士效应,以及因名士推挹引起的众人追捧的社会效应,于庾阐的《扬都赋》创作也有同样的回响。

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戚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学,而不免俭狭。”

“纸贵”说类同左思《三都》,典见《晋书·左思传》,其因皇甫谧的推崇,人们争抄,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这与前引《世说》“莫不敛衽赞述”说相类。而对庾阐的赋作,庾亮以亲戚之私的褒赏,谢安因前有《三都》并对赋文模拟太甚的贬抑,其中内涵家族之私与清谈评文的词锋对垒,或许正反映了当时特有的文学生态。而因《扬都赋》之作,又引出《文学篇》中的另一则记录:

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隽”,以“亮”为“润”云。

从其改字,既可见对家族前贤及名人的名讳忌犯,又从中又可见当时关注文本与词语的批评特征。这可对应同篇的另一则记述:

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泝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同载此事:

宏尝与王珣、伏滔同侍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伤于天下”,于此改韵。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致,如为未尽。”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宏应声而益,王、伏称善。

按:今存袁宏《北征赋》残篇:“闻所闻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悲尼父之恸泣,似实恸而非假。岂一物之足伤,实致伤于天下。感不绝于余心,泝流风而独写。”该赋末两句所加,因“天下”后改韵而导致文意未尽(后文亡佚,未知转作何韵),故“写”(泻,音“写”)字句补足。有关袁赋,另一公案《东征赋》,则更著名,即《文学篇》所载陶范为先公勋绩竟白刃相向事,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换成桓温为其父桓彝说事(详拙撰另一则赋话《赋可称人亦罪人》)。有关《北征赋》这则记述,却事关当时赋重声韵与重技艺的赋风走向。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此总述文法;又,《梁书·王筠传》载,沈约作《郊居赋》,王筠“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踡’,约抚掌欣忭曰‘仆常恐人呼为霓(五鸡反)’”,此具体的音辨赋韵。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焉?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据《晋书》本传记载:“(庾)敳见王室多难,终知婴祸,乃著《意赋》以豁情。”按,庾敳为元康间名士,其谈赋“有意无意之间”,是对当时言尽意与否的一种艺术回应。在相应的作品中,如唐人谢观的《得意忘言赋》“《易》意难见,言以存之,得意之后,而言可遗。本凭诠以指昧,既达诚而去词”,是对魏晋中人因《易》的象意而引发的言意之辨的延伸。

孙兴公作《天台山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孙绰对赋的自诩,要在音声铿锵,与当时赋创作注重韵律、强求语词的风气相关,而范启在用“雅音”质疑其音声的同时,却赞其“佳句”,亦与作者有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鉴赏趣味。而魏晋赋重“佳句”,如陆机《文赋》称“置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也是当时风尚,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认为“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并引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惊人语,即警策也”,回到“我辈语”,当作如是观。

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赏。”

这是“知音”说,并以“高奇见赏”呈示审美价值,然人们以《琴賦》为标准质疑顾恺之的《筝赋》,宜为当时某种共识。对应同书《赏誉篇》,记述了许询用嵇康《琴赋》“所谓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非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语,分别品评刘惔与司马昱(简文帝),以谈玄析理的学养与能力判其特征,借清谈方式来谈赋以论人,可见一斑。

征上诸例,以魏晋中人的风度观之,其赋篇的事功、才学、词章、鉴赏及人生,或多或少展示了这一时代的文艺面向。分而述之,左思《三都赋》受到推赏,与其赋序中质疑汉人赋作“虚而无征”而强调“贵依其本”与“宜本其实”相关,是重视物事本真的书写。庾阐的《扬都赋》写晋室中兴,《艺文类聚》仅存残文,难窥全貌。袁宏《北征赋》残文仅存《御览》《初学记》,未得其详。顾恺之的《筝赋》仅有“其器也”数语,内涵君子比德思想,难以与《琴赋》比较。故于中抽检,当以嵇康《琴赋》、庾敳《意赋》与孙绰《游天台山赋》最能体示当时的“玄理”与“玄趣”。

嵇康《琴赋》为晋人推崇,在于改变了汉人“悲声”思想而为“声无哀乐”之说,即其《声无哀乐论》所谓“哀之应感,以垂泪为贵”,“乐之应声,以自得为主”。该赋虽铺写琴材、制琴、演奏及功用,其要点在赋序所言“导养神气,宣和情志”,而如何导养与宣和,见于赋末所云“感天地以致和,况蚑行之众类。嘉斯器之懿茂,咏兹文以自慰。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这种将琴声比拟作“状如崇山,又像流波”的自然生态与思想,与汉赋中如王褒《洞箫赋》“知音者乐而悲之”、蔡邕《琴赋》“哀声既发,秘弄乃开”之悲音为美,已有极大区别。再看《晋书·庾敳传》载录的《意赋》,演绎的正是当时流行的“庄学”精神,如“至理归于浑一兮,荣辱固亦同贯。存亡既已均齐兮,正尽死复何叹。物咸定于无初兮,大德亡其情愿”;“纵驱于辽阔之庭兮,委体乎寂寞之馆。天地短于朝生兮,亿代促于始旦。顾瞻宇宙微细兮,眇若豪锋之半。……兀与自然并体兮,融液忽而四散”等,几乎可视为《庄子·齐物论》思想的赋语化。对此类创作,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认为:“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赋演庄学,自然事实,视之“义疏”,却有扞格,远不及《世说》所载的“正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妙旨。汉赋感物,多铺写事物以比德,而魏晋中人追寻“言不尽意”之名言,如荀粲所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其中由“存言”“存象”到“忘言”“忘象”,是“意”经过言象而摆脱言象的抽象玄理,而“意”本身的有无,也由此生发而出,堪称言意之辨的变奏。引赋述理,自有可勘进探寻的意味。而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也不是一般的写山赋,其中蕴涵三重意思,一则自然之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二则图画之山,“图像之兴,岂虚也哉”;三则具有玄理色彩的意念之山,“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乐语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诚然如是。考孙绰诗歌,与许询并以玄言名世,然观此赋,因览图游观,借天台之景感悟哲理,激情横溢,玄趣层出,是晋代情景理交融而达至“出有入无”精神至境的典范之作。刘熙载《赋概》批评其中谈玄文字,以为“落理障甚矣”,也是一家之言。

《世说新语·文学篇》引旧说:“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同是《文学篇》所引赋篇,回归文本,于“声无哀乐”“言意之辨”均有形象呈现,这作为一种赋学现象,绝非偶然。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许结 已更新 25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