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者》 > 《读者》2023年18期

认识治疗

分类:话题 作者:薄世宁 整理时间:2023-10-04期刊:《读者》2023年18期 阅读数:人阅读

治疗都以“治愈”为目的吗?医生在治疗时首先会关注什么?为什么针对同一种病,不同的病人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呢?

接下来,我将从3个方面带你认识治疗。

治疗的核心问题是目标问题

1992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演唱会现场,当戴着礼帽和钻石手套的迈克尔·杰克逊摆出经典姿势的那一刻,全场沉寂,他就这样纹丝不动地站着……3 分钟后随着突然响起的音乐,杰克逊在舞台上走出了自创的灵动飘逸的太空步。台下的歌迷挥动双臂,尖叫着、哭喊着,不时有人晕倒,然后被其他观众从头顶上架出去……

迈克尔·杰克逊

这就是杰克逊,一位受千万人爱戴的乐坛巨星。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有人说杰克逊为了改变黑人身份,不惜花重金进行“皮肤漂白手术”,移植白人的皮肤。还有人说他化浓妆、戴手套、晴天打伞的行为都是怪癖。

但这一切都是人们对他的误解。杰克逊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都是为了掩盖他患有的疾病——白癜风。白癜风病人的皮肤会一块一块地变白,这种病在全身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尤其在口唇、手背、脸部、脖子和生殖器周围。这种病病因不明,表现为黑色素细胞功能逐步丧失,因为没有黑色素的生成,皮肤的颜色逐渐减退、变白。医生至今依然没有找到治疗这种病的确切有效的方法。

杰克逊化浓妆、戴手套是为了遮住皮肤上的白斑;晴天打伞是为了防晒,避免紫外线照射使皮肤受到更严重的损害。刚发病时白斑很少,杰克逊就在白斑上涂抹延缓其变白的药膏。随着病情加重,杰克逊皮肤上白斑的面积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原本的黑皮肤。为了让皮肤颜色看起来均匀一些,他就只得在黑色皮肤部分涂抹氢醌这种可以抑制黑色素形成的药物。

最后,杰克逊的皮肤全变白了,但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愿,而是这种令人痛苦的疾病造成的。医学上根本就没有皮肤漂白技术,也不可能通过移植皮肤改变一个人的肤色。所以,杰克逊所有的治疗目标不是改变黑人身份,也不是治愈,而是让自己的外表尽量接近正常人,能够登台为歌迷表演。

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治疗的目标不一定都是治愈,在很多疾病不能被治愈时,就要退一步,寻求其他目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在当今的医疗条件下无法治愈,那么治疗的目标就应该是将这些异常的指标降低到一定程度,减少由这些异常导致的器官损害。

再比如,多数癌症至今无法被彻底治愈,那治疗目标就是将癌症变成“慢性病”,让病人与癌共存,尽量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到癌症晚期,病人可能无法延长生命了,那么治疗的目标又转变为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尽量让病人在不那么痛苦的状态下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所以治疗时要先定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有了目标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治疗的核心问题是目标问题,这是认识治疗的第一个层面。

患者需求决定治疗目标

那治疗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即便是同一种病,每个病人希望达到的目标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

2012 年伦敦奥运会110 米栏的比赛现场,当身穿红色运动背心和短裤、号码为1356 号的“亚洲飞人”刘翔出场的时候,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起跑前刘翔微微一笑,枪响后他的起跑不错,可在跨第一个栏的时候他被栏架绊倒了,全场观众发出一片遗憾的声音。最后,刘翔单脚跳到终点,一瘸一拐地退出了奥运会赛场。

刘翔

很多人对这个过程充满了抱怨,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比赛背后的真相。刘翔患有跟腱止点末端病——脚后跟的肌腱因反复牵拉、劳损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剧烈疼痛。治疗这种病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案。手术治疗,可以清除病变组织、修复缺损,术后患者经过锻炼就可以康复。而非手术治疗,可以采取痛点封闭的疗法,也就是在患者最痛的部位注射药物临时止痛,但这种疗法的效果是暂时的,只起效1~2个小时,而且可能会止痛失败。

乍一看,手术治疗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作为一名运动员,刘翔的需求很明确,就是带伤也要参加这场关键的比赛。如果进行手术,他在痊愈前就无法参赛。所以,医生和他选择了非手术疗法——在他上场前,医生给他的右脚后跟注射了药物。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毕竟还有希望参赛。尽管这种治疗方法最后失败了,但是医生和刘翔为此做出了努力。假设刘翔的需求是彻底治愈疾病,那他就可以直接选择手术疗法。

所以,医学上没有绝对的最佳治疗方案。患者需求不同,治疗的目标就不同,相应的治疗方案也不同。这是认识治疗的第二个层面:患者需求决定治疗目标。

用医学目标匹配患者需求

患者需求是一种主观要求,既不客观也不精确。

比如,对先天性聋哑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的需求是让孩子听得见。那么听见的标准是什么?只听到“吱吱”的声响算不算听见?再比如,一个牙列不齐的病人到口腔科看病,他的需求是让牙齿变美。那怎么算美呢?每个人看待美的标准不同,所以患者需求不是客观指标。

医生必须通过医学上专业的、可量化的、标准化的数据或者指标来实现患者需求,我们把医生希望实现的这些客观数据或者指标称为医学目标。治疗,就是用客观的医学目标去匹配患者的主观需求。

以上述先天性聋哑孩子为例。为了满足孩子听到声音的需求,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为他们植入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听到的声音和我们正常人听到的几乎一样。只要孩子在5 岁之前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就能够听到声音,也就可以学会说话。为了保证声音的正常转化和传导,医生在结束手术后要调节人工耳蜗的参数,如确定电刺激模式、通道选择等。手术方案的制订以及各种指标、数据、参数,就是客观、可量化的医学目标了,只要医生能够实现这些客观指标,就能够满足患者的主观需求。

再比如,为了满足病人想通过矫正牙齿变美的需求,医生需要用口腔正畸学中的各种客观数据和指标来实现,比如选择什么类型的托槽,如何实现面部骨骼、牙齿及颌面部的神经及肌肉之间的协调性,让牙齿排列整齐,咬合舒适,边缘精密、光滑、无缝隙等。只要实现这些客观数据,就能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

在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人们不以治病为目的的各种需求也能通过医学得到满足。整形、隆胸、除皱可以满足人们变美的需求,试管婴儿、人工授精可以满足人们繁衍后代的需求,变性手术则是能满足极少数人生物学性别与心理性别一致的个体需要。

所以,患者需求和医学目标是两个概念。治疗就是用医学上的客观指标去匹配患者的主观需求,这是认识治疗的第三个层面。

不过,在很多时候,患者的需求很难实现。患者的需求会受到各种限制,包括现阶段医学能够达到的水平、患者的身体条件、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有的需求还会受到法律和伦理的制约。

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先天性无子宫的22岁女性到医院就诊,她的需求是自己生个孩子。如果这个需求是在各项技术都不发达的时代提出的,那么医学目标根本无法与此需求匹配,不仅患者身体条件不允许,医学水平也达不到,也就是说患者需求和医学目标是冲突的。但这种冲突不是永远的。2015 年,西京医院妇产科为这位女性移植了她母亲的子宫,通过这个移植的子宫,这位女性顺利地诞下一名健康的男婴。这是全球第14 个也是中国第一个在移植子宫内孕育出生的孩子。

所以,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生会想方设法地用科学的医学目标去满足患者的需求,因为治疗的本质就是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的匹配。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薄世宁 已更新 6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