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者》 > 《读者》2021年21期

撞一出人间吵闹

分类:人物 作者:陈雪霁 整理时间:2021-10-18期刊:《读者》2021年21期 阅读数:人阅读

陈雪霁

胡续冬

返回火星

2021年8月23日凌晨3点21分,著名诗人王家新发布微信朋友圈:“夜里近两点得知确切消息,不敢相信也不能接受,胡续冬丢下他的家人和爱女、他的朋友和学生、他的诗和译稿,还有他的笑声,突然就走了!”

像一颗炸弹,在每一个与他有关的圈层轰出巨响。人们被这消息猛撞,久久回不了神。

胡续冬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副主任。他在巴西文化中心的办公室,对他的学生而言,宛如乐园。学生们喊他“胡子老师”,他与他们分享书籍、零食,还有拉美特产马黛茶。

胡续冬曾在内心深处害怕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总上同一门课,会让人突然意识到人生陷入同样的循环,所以每次重上诗歌课程,他都会在讲授内容中刻意更换一些诗人。面对每一届新的学生,听见他们的讨论,听着他们“或笨拙或狡黠的嗓音”,胡续冬就会跳出循环,飞出地球。

他在为课程诗集所作的序言里写道:“到火星上去读更奇怪的诗。难道不是吗?星期二,西班牙语是Martes,词源就是火星。每周二下午,我们都在火星读诗。”

“每周二上火星”,已经成为北大西语系学生的传统项目。在这位“宇航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在诗里见识了世界上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诗人,从火星上俯瞰整个人类的文明世界。

胡续冬为人风趣,语言犀利。安静时,他会坐在一旁读书;热闹时,他会跟别人聊天、争论,他的嗓门儿很大,表达中带着充沛的情感。截然相反的两种力量在他身上碰撞,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奇异地指向一处——使他人快乐。

如今,指针转动又归零。像从火星来的人,撞到地球,玩了一圈,又回到那个读诗的世界。

胡闹

17岁以前,生于重庆合川的胡续冬因父亲随军队调动而多次迁居,随后一直生活在湖北十堰。那时他的名字还是胡旭东。后来,他说自己喜欢冬天,希望冬天永远延续下去,便改名续冬。

胡续冬喜欢冬天,但他非常怕冷。因为体型偏瘦,天一凉,他的衣服加得比谁都快。“细瘦的天线腿在风中颤颤巍巍地呼唤着天底下最美好的事物——秋裤。”

大家都习惯叫他“胡子”。这外号听上去给人一种粗犷又憨厚的印象,却与他的外貌不甚相符。胡续冬很瘦,眼睛很大,作家巫昂形容他,“有一种又南美又四川的奇特模样”。

他的身上总有一种矛盾。一正一反,两种极端,彼此对冲,相互角力,在躯体内胡闹。在这一矛盾的作用力下,他也到世界上胡闹。

这种胡闹从他年少时开始。

在十堰这座小城里,因为口拙、木讷、不善沟通交际,胡续冬一路胡闹著度过青春期,以此释放不断膨胀的生命力。到了北大,胡续冬留着长发,扎着小辫子,在楼道里乱窜,在草坪上唱歌,同学评价他“就像个不良少年”。

有一次在草坪上唱歌,他反反复复唱同一句歌词,罗大佑的“就这么飘来飘去,飘来飘去,就这么飘来飘去”,没完没了,旁边的同学不堪其扰,双方发生口角和争斗。冲突中,胡续冬仓皇逃窜,爬上了一棵树。

在与胡续冬同一时期入学的周濂看来:“这很诗人。”

在北大,胡续冬开始正式接触诗歌。他大量阅读了海子、骆一禾、臧棣、西川的作品,与冷霜等人加入五四文学社。文艺对上生猛,撞出新的生命轨道,一切开始改变。他开始提笔写诗,而后声名斐然。

1993年春天,海子的祭日,胡续冬参加了五四文学社举办的未名湖诗会,诗会取得巨大成功。会后,大家到胡续冬的宿舍彻夜喝酒,喝到尽兴之时,放声狂歌,同学吴飞评价:“那歌声是声嘶力竭、非常难听的,胡续冬的声音尤其如此。”

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大家就会搞这样的长夜聚饮。胡续冬的宿舍,就是大家聚会的基地。

玩着、闹着,胡续冬也成了最早一代的“斜杠青年”。写诗之余,他开始创业。读博士期间,他参与创建北大在线新青年网站,一边运营网站,一边写博士论文。

对毕业论文,胡续冬就“随便整”,短短几个月整出15万字谈论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问题的论文,轻松通过答辩。这位中文系毕业的诗人,在外国语学院当了老师,之后又去巴西教了两年书。

北大教授戴锦华曾是胡续冬的师长,后来与他成为同事。她用“互不待见”形容自己和胡续冬的关系:“我觉得我们俩始终有某种微妙的互相不待见。”

戴锦华刚到北大时,教授女性文学课程,反响热烈。课后有人交上来一篇学生作业,观点鲜明,文字漂亮,角度独特,特别突出。戴锦华在课堂上表扬这篇论文,才发现作者是个连一节课也没上过的学生,“就是续冬”。

后来,胡续冬参加博士入学考试,戴锦华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和其他老师一起出题,考生们抽签作答,每人两道。别人抽完题目,一直在设法说话,答满半个小时。胡续冬抽到第一题后,用六七句话说完所有核心要点,便再不多说一句,全程不到5分钟。

考官们啼笑皆非。“很想夸他,但又觉得有点被冒犯了。在我这一生的教书生涯中,没有遇到第二个这样的学生。”戴锦华印象深刻。

第二题,胡续冬报考的导师点他来回答自己出的题,他就放弃已经抽到的另一道题,同样给出了准确的答案。

考官们允许胡续冬离场。他走到门口,拉开门,又回过头说:“我还是很想答我抽到的那道题。”接着,他站在门边,非常准确地把那道对一般考生而言太偏的题回答出来,答完后自己关门走了。

戴锦华评价这个学生“才华横溢”。后来两个人常在各种场合相遇,聊天时,胡续冬总会略带刻薄地调侃她。“我也会带一点刻薄回应他。我们两个人交往的时候总是有点语带机锋。一定要说的话,我就觉得我们都在说反话。”

下凡

胡续冬爱猫。每天下午,北大校园的角落里总有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游荡着,在每一处有猫出没的地方寻摸,把自带的猫粮、猫罐头喂进猫儿们的肚皮。

胡续冬一般会骑一辆老式自行车,车后座放上自制的儿童座椅,载着女儿,在未名湖边有猫出没的地方放下猫粮。

父女俩记得那些猫之间的关系。谁跟谁又打架了,谁胖了谁瘦了,他们了如指掌。两个人还一起为猫取名,用固定的名字认真地称呼它们。

北大流浪猫有专门的关爱协会,有时,他们会赶在“猫协”之前,给新猫取名,并让猫协采用;有时遇到已在“猫协”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猫,父女俩也会起专属他们的昵称。比如一只被大伙儿称作“麒麟”的长毛猫,女儿刀刀亲切地称呼它为“老拖把”。

胡续冬总在朋友圈转发北大“猫协”的各种文章和消息,其中有一条《猫咪讣告》,他摘录了其中的一段话:“流浪从来都不是最好的生活,燕园也不是流浪猫的天堂。对流浪的它们而言,即使是安度晚年这样的小小愿望,也显得那样奢侈。”

在胡续冬的朋友圈“吸猫”,成了胡续冬许多学生的习惯。自从去年领养了“圆明园宫猫”玲珑,胡续冬也成为真正的有猫人士。

“猫奴”和“女儿奴”,是所有人对胡续冬的评价。他的微信朋友圈封面,是一张他的大手捧着女儿小手的特写照片。女儿出生后,他的诗歌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诸如“我有一个漂亮女儿”“像我女儿一样水灵的村庄”这样温柔的句子。

胡续冬常带女儿出门遛弯儿,天天接送女儿上下学。逢人说起闺女,他就眉飞色舞,一到点就以“女儿需要接送”或“做饭”的理由毅然离开。他很少晚上参加饭局,也推掉不少活动,只为陪伴女儿。

他从不给刀刀报任何课外补习班,一放学就带着她满园子转,喂猫,找蘑菇,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儿。

胡续冬的许多学生都认为,“那个小姑娘非常有主见,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孩子,也可能是我们见过的最可爱的孩子”。

北大中文系的李国华老师常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遇到胡续冬。大清早上学,有些孩子是不高兴的,但是刀刀的脸上总是笑盈盈的。“没有好的家庭氛围,大概很难如此。”

胡续冬的妻子阿子平时会和他一起送孩子上学。丈夫骑自行车载着孩子,她骑车跟在后面,这情景温暖而隆重。

天冷时,李国华接连几天只见胡续冬一个人送孩子,便问:“孩子妈妈怎么不来送了?”胡续冬答:“天太冷,就不让她出来了。”

胡续冬和猫

这个男人不错!李国华心里想。每次碰到这家人,他都会感到一丝欢喜。“有朋友说,胡子自从结婚生子以后就变成宠娃狂魔、宠妻狂魔。”人们未曾想到,恣意张扬的胡续冬成家后会变成这样一个人,会过这样一种岁月静好、柴米油鹽的生活。

胡续冬热爱美食,喜欢做饭,曾与妻子阿子联袂出版了两本有关饮食的书,总结日常的“吃货”生活,传承对饮馔庖厨的热情。厨房对阿子来说,是抚慰心灵的地方;对胡续冬来说,是激发灵感的地方。每当写作才思枯竭,自由度和活力不够的时候,胡续冬就去做饭。

两口子热衷于在厨房研究开发各路美食:蔚秀园菜地里的荠菜、南瓜秧,从四川背回来的各类辣椒、花椒、鱼腥草叶子,湖北特产的洪湖莲藕、木耳……他家的厨房永远活色生香,朋友想来吃饭都要排队,有的排了一年也排不上。曾有朋友来他家吃饭,甚至自带了打包盒。

在胡续冬的家里,仪式感是很重要的。妻子迷恋做饭的仪式感,会用定时器。全家吃饭时,要听《新闻联播》,连猫听见也会跑过来一起吃。胡续东说,这是从小形成的习惯,类似“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是下饭的最好腔调。

吃完饭后收拾厨房——一人做饭,另一人就洗碗。“这是被严格执行的。”

“要好好吃饭!”我看见旁边的草地上

一只松鼠闻声朝我举起了一枚橡果。

你走以后,我那根隐形的大尾巴

一直耷拉着,再也挥不出“家”字,

倒是经常能够在门外抽烟的时候,

看见松鼠们从两棵枫树之间的电线上

飞快地爬过,它们把电线里的电

踩成了一首想你的诗,又通过

110伏的电压传到了我的电脑里。

胡续冬为妻子写过一首诗,《松鼠——给阿子》。满篇文字,意象都落在“吃”和“家”上。吹起大地上的烟火气,他对爱人诉说着最圣洁的爱意。

切一块时间爆炒

无论诗歌、时评、杂文,还是其他体裁,在胡续冬笔下都有一股幽默辛辣。激情、机灵、反讽、调侃,都在他的写作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胡续冬说,写诗就跟做菜一样,自由在食材和香料之间激发活力。

胡续冬成名甚早。1998年,“中国当代诗坛108英雄座次排行榜”上,还以本名胡旭东示人的他年仅24岁,位列第42名。上榜理由是:“胡旭东乃一代侠少的代表人物,于‘博雅塔下竖起‘偏移堂大旗,招揽四方英才,广积粮,缓称王,所谋乃大。余三年前在川睹其作,如大江东泻,一片汪洋,所妙处恰在汪洋之中,毫发毕现,栩栩如生。”

北大的诗脉,是一种很神奇的文学史现象,也是真实的文学生活。诗人臧棣用奥登对叶芝一代的英语诗歌语言所做的“革新”,来类比胡续冬对当代诗歌语言所做的贡献。胡适一直梦想用一种“活的语言”来书写现代汉语诗歌,臧棣觉得,胡续冬做到了。

胡续冬是同代中最早为自己寻找独立的诗歌叙述语言,试图建立起自己的文体风格的诗人。翟永明在为胡续冬诗集《日历之力》所作的序言中谈道:“《日历之力》充满了当代写作中现实现世的各种可能性。口语、俚语、流行语、网络用语,被胡续冬熟练、生动地交叉使用,非常自由,也很有趣。”她认为,胡续冬充分发挥幽默感和戏谑天分,在诗歌文本上,独创出一种地道的胡氏语言。

胡续冬的自由创作,为自己找到了带有幽默意味、特殊修辞方式的诗歌构成方法——动词的名词化,粗口与雅词、方言与京腔混杂等等,并通过这样的诗歌构成方法突显出强烈鲜明的风格特征,把自己与别的诗人区别开来,还对其他写作者产生了影响。

“很多人看到了胡子的机智、幽默、聪明,但在他的诗里,你会看到他还有很细腻、温柔的一面。”诗人凌越说,胡续冬那些看起来比较幽默的诗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真挚。人们说他虽是学院出身,却没有匠气和学究气,是天生的诗人。

更大的背景则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转向。外部世界的碰撞,为胡续冬的创作调好了最佳火候,备齐了各类作料。

作为“70后”诗人代表,胡续冬的创作环境与以往中国诗人的大有不同。他在中国工业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入大学,起点很高,并从创作之初就表现出一定的诗艺追求与品位。胡续冬理智地观察现实与历史的更迭变幻,拾起底层的、生活的碎片,并向地面落下。

在工业时代,他又一转身撞上了如火如荼的网络时代。迈出诗的实验室,胡续冬带着游戏化与狂欢性的创作因子,进一步踏进互联网领域。

北大在线新青年网站上线后,胡续冬开辟了文学、音乐、学术、电影、生活几大版块。有一个叫“电影夜航船”的栏目,上面全是网站同人观影后写的影评,没有“水军”,全凭个人趣味。后来,论坛上的网友也来写,每天一篇。之后,胡续冬逐渐发展线下活动,曾请周星驰来做讲座,轰动一时。北大在线新青年迅速成为圈内最有人气、最具创造力的文学网站,“电影夜航船”则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影迷聚集地之一。

接着,胡续冬又赶上了博客时代、微博时代。他常写博客,记录生活片段。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张慧瑜说:“其实,这就是一种很悠闲、很放松的文学、文化状态。”

背靠生活,胡续冬与时代的接驳处撞了个满怀。那里万物生长、泥沙俱下、四通八达。胡续冬捏住时代的后颈,把高雅艺术、草莽世俗通通烩入一锅。属于诗人胡续冬的个人图景,在一个时代的文化图谱中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

時间循环往复。在一个没有尽头也没有起始的星期天,胡续冬离开了。与他的传奇一同一去不返的,是人们曾共度的那段时光。他们经过、来过、恣意过,碰撞出火花。

如今,他走了,我们都很怀念他。

(一棵树摘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本刊节选)

上一篇:终身卧底

下一篇:许先生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陈雪霁 已更新 1 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