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者》 > 《读者》2022年7期

“扫地僧”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分类:杂谈 作者:伍里川 整理时间:2022-04-15期刊:《读者》2022年7期 阅读数:人阅读

清华大学55岁的保洁阿姨邢国芹在没有乐理基础、看不懂五线谱的情况下,凭借下班后偷偷自学,用钢琴弹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我的中国心》。正如她自己所言:“受清华艺术教育中心的工作环境感染,我爱唱歌,也喜欢听钢琴演奏。”

北京大学保安许文龙英语词汇量超1.5万,不仅考上了本科,还立志考研。有媒体报道过,多年来,北大保安考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到500人,其中大部分是大专生,少量是本科生,还有12名研究生。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现实版的“扫地僧”。

氛围之所以重要,并不只体现在成就一个个“扫地僧”,而是让沉浸其间的人,得到某种有益的启示,从而改变成长路径,甚至改变命运。

著名作家汪曾祺回忆过,其祖父喝酒后喜欢一个人在屋子里大声背唐诗,他的父亲则精通金石书画,还拉得一手好胡琴。汪曾祺认为父亲对他的人生影响最大。明朝大画家唐伯虎的父亲,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读过书,素有“贾业而士行”之称,对儿子的读书入仕颇有期望。

这两家都是当地的知名商户,但唐伯虎和汪曾祺没有成为生意人,其所面对的氛围和家教,功不可没。

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子,文化气息并不浓郁。但我那从苏州退休回乡的爷爷把线装《三国演义》视为生命,我的堂叔爱在煤油灯下读知识类杂志,我的表叔爱写作且善刀刻门笺,他们无意中为我搭建起了一个艺术熏陶的空间。

我10岁就“看会了”表叔的刻门笺技艺,12岁就接过表叔的活儿,为亲友家完成这项事务,还能自己设计出门笺图样,并由此爱上了篆刻。13岁时,我用堂叔送我的白纸装订出文学笔记本,开始摘抄文学名句。我日后能成为一个带着文学梦想远行且半辈子以写字为生的“手艺人”,而不是一个在村庄的一亩三分地自我满足的人,该感谢的是这粗陋却温馨的文化氛围。我并不为此自命不凡,但显然,这难能可贵的氛围让我发现了更多活着的意义,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活法。

很多人为了把孩子培养好,注重请名师、找路径、听“宝典”,忙得不亦乐乎。这些不能说不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孩子自身是有从善意识及识别能力的。与其对孩子滔滔不绝地规训,不如让他们置身于一个富含人文营养的世界里,允许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大人大可放手,只需在孩子人生的关键之处,给予一些适当的建议。

周星驰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在平凡的人生境遇中,立志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一个更“厉害”的人,可以无形中生发满满的内在动力,从而帮助一个人克服困难,为了最初的梦想而奔跑不息。

(齐 云摘自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毕力格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伍里川 已更新 1 篇文章